中國納米技術領軍者
香港大公網報道,中科院作為中國最大的國立科研學術機構,被譽為中國科技最高水平的“國家隊”和引領中國科技發展的“火車頭”,是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承擔推進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等職責。
2011年是國家“十二五”規劃開始實施之年,也是中科院全面完成“創新2020”試點啟動階段任務的關鍵之年,此番白春禮接任中科院院長,也被業界認為是中央加大對科學技術事業以及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國家安全的一個信號。
白春禮2010年10月接受大公報獨家專訪時曾披露,“十二五”期間有望啟動干細胞和再生醫學研究,摸清碳收支平衡的家底,進行先進核能的研究等重大先導專項。這些都是基于重點突破帶動技術革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及改善民生、維護國家和公共安全的戰略角度立項的。
歡迎港人才到內地發展
1月3日,白春禮在“科技與青年——專題演講”論壇中與香港青年對話時曾表示:“香港并不是科技沙漠,香港青年也具備條件成為科學專才。”他提到,過去經常跟香港多間大學有合作,各所學校在某些范疇表現非常出色。香港的大學具備國際化優勢,并一直積極吸收國際優秀科學家,管理理念都是世界級的。
他稱:“內地也有廣闊的科技舞臺,包括中科院在內的很多機構都會向香港的科學人才張開懷抱,歡迎香港青年到內地發展。”
白春禮院士197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系,1985年獲博士學位后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是眾多“海歸”高官之一,亦是中國“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的校友。2004年任中科院常務副院長、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他亦是美國、英國、瑞典、丹麥、俄羅斯、澳洲等多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兼任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協調委員會首席科學家等,還是若干化學和納米科技領域重要國際學術刊物的共同主編或國際顧問編委。
80年代中期,白春禮開始轉入到納米科技的重要領域——掃描隧道顯微學的研究,主要工作集中在掃描探針顯微技術,以及分子納米結構和納米技術研究。他研制成功了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并用其首次觀察到半導體化合物二硫化鉬的表面形貌,在原子級水平上揭示了這類層狀化物表面結構的新特點;主持研制成功了中國第一臺原子力顯微鏡,計算機控制的STM、激光AFM、低溫STM等儀器;在國內外學術雜志上發表論文180篇,出版中英文專著7本。
由于中科院在中國的特殊地位,此前歷任院長郭沫若、周光召等,都曾躋身國家領導人,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或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職務。